所謂關系大小調,或稱“平行大小調”,是指調號相同的一對大小調,它們互相為對方的關系大調或關系小調。比如c大調是a小調的關系大調,a小調是c大調的關系小調。
還有一種大小調關系稱為“同名大小調”或“同主音大小調”,是指大小調共享一個主音,而調號相差三個升降號,比如c大調和c小調。
而關系大小調不共享主音,主音間相差小三度。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同主音大小調要比關系大小調更近,轉調更自然。而在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正好相反,關系大小更近。
4、旋律小調及和聲、和旋律大調;和弦的轉位
我們看到,和聲小調的vi級和vii級音之間是一個增二度,如果在旋律中用到這兩個音級時,這個曾二度會使人感到很不自然。如果用還原的vii級音,及自然小調音階,就沒有了這個增二度,但是如果我們在和聲中需要一個大的v級和弦,就不得不用升高的vii級音,不然和弦和旋律就會發(fā)生矛盾。另一個解決辦法是把vi級也升高,增二度變成了大二度。這種小調稱為“旋律小調”。
旋律小調音階只有上行時vi級和vii級是升高的,下行時就同時還原了,和自然小調的下行相同。但我們不必拘泥于樂理知識上的上行、下行規(guī)則,用時完全可以靈活掌握。
我們看到,升高了vi級和vii級的a旋律小調上行音階,和a大調音階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iii級音,前者是 c后者是c#。從這里我們得出一個重要概念,區(qū)分大小調的唯一標準是i級和iii級間的音程是大三度(大調)還是小三度(小調),其它音級均不能用來確定一個音階是大調還是小調。
到目前為止,我們講完了大小調體系中的三種小調: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和旋律小調;而大調,其實也分三種: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和旋律大調,只不過后兩種大調沒有那兩種小調常用。
和聲大調中的vi級音是降低的,用這個音構成的下屬(iv級)和弦是小三和弦。
這個和弦對i級的傾向比大三和弦的iv級更強。
無論是作為大三和弦的iv級和弦,還是小三和弦的iv級和弦,進行到i級和弦,稱之為“變格進行”;如果是在終止中,及被稱為“變格終止”。這種進行通常用在一個樂曲或一個段落的結尾,作為補充,或稱主和弦的延續(xù),以增強終止的感覺。例如這樣的和聲進行:i-vi-iv-ii-v-i-iv-i。
而i-v-i稱為“正格進行”或“正格終止”。i-iv(iv)-v-i在終止中被稱為完全終止。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和弦的最低音都是根音,被稱為“原位和弦”。如果和弦根音向上翻一個或幾個八度,不再是和弦最低音時,我們稱之為和弦的“轉位”。三和弦總共有兩個轉位,被稱為六和弦和四六和弦:
多數(shù)原位和弦都可以用它們的轉位和弦代替。但習慣上,樂曲的開始和結尾較多是用原位的i級(弱起小節(jié)有很多是用原位或轉位的v級)。
古典和聲中,轉位和弦經(jīng)常被用作原位之間的過渡。
四六和弦經(jīng)常用作原位和弦和六和弦的過渡。
在古典音樂的終止和半終止中(樂段的停頓稱為“終止”,往往以主和弦結束;樂句的停頓稱為“半終止”,往往以屬和弦結束),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屬和弦(v級)前有一個強拍上的主四六和弦,這個和弦稱為“終止四六和弦”。
原位和轉位的運用并沒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和弦的低音位置(及原位還是哪個轉位)其實就是和弦用什么音作為低音,因此,其主要作用還是得到一個好的低音線條,在通俗音樂中就是好的bass聲部的主干。多數(shù)情況下,低音線條才是決定和弦用原位還是哪個轉位的關鍵。
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規(guī)則恐怕就是:不能八度平行和五度平行。
八度平行被認為是使和聲進行突然減少了一個聲部。
而五度,在古典音樂中被認為是和諧度僅次于八度的音程,它太和諧了,以至于平行的五度使人感覺也象少了一個聲部。
而五度平行這一規(guī)則被德彪西打破之后,無論在現(xiàn)代嚴肅音樂,還是流行音樂中,再也不是問題了。
德彪西式的美妙九和弦平行
爵士樂中的和弦平行
5、和弦的開放排列,重復音及四部和聲
當和弦音不是按照音高順序排列,而是相隔一個音排列時,就會得到類似下面這個和弦的排列方式,這種排列方式叫:“開放排列”。
而我們以前一直用的排列方式叫“密集排列”。
在古典音樂中,和弦除低音以外的各音間的距離最好不要超過八度,而低音和它相鄰的上聲部則不受這個***。這個原則源于聲音在物理上的自然泛音列。我們看到,泛音列是從疏到密排列的,及越向上音程越小。
泛音列是向上無限延伸的,向下的箭頭表示比記譜音低,向上的箭頭表示比記譜音高。
由于西方古典音樂受教會音樂影響非常深遠,和聲學是從宗教四聲部圣詠的寫作原則發(fā)展而來,因此傳統(tǒng)和聲教學都是以四聲部圣詠為基礎。四個聲部的名稱自上而下分別為: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alto)、男高音 (tenor)、和男低音(bass)。和聲學習題和范例通常把四個聲部寫在鋼琴譜上。
三和弦共有三個音,我們怎么把它應用到四部和聲當中呢?這就需要重復至少一個音:三和弦的原位通常重復根音,寫成密集和開放排列法,共有六種排列方式:(上三聲部是音高相鄰排列的為密集排列法,如第一、三、五個和弦;反之是開放排列法,如第二、四、六個和弦。)
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六和弦通常重復根音或五音,寫成密集和開放排列法,共有四種排列方式:(第一、三個和弦是混合排列法,因為上三聲部間既有相隔排列又有相鄰排列;第二、四是開放排列法。)
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四六和弦通常重復五音,寫成密集和開放排列法,共有六種排列方式:(第一、三、五個和弦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個和弦是開放排列法。)
運用這些排列方式,在沒有八度、五度平行的前提下,我們就可以寫作傳統(tǒng)和聲了,下面是按照四部和聲形式寫的和聲公式:i-vi-iv-ii-v-i
下面是一個學院里典型的和聲習題片段:(從降b小調轉到b小調)[摘自鄙人的和聲練習]
由于我們的教程主要是面向流行音樂家的,所以我不在傳統(tǒng)的四部和聲上過多停留,只是要說明一些對于現(xiàn)代流行音樂仍然重要的一些原則:
(1) 重復音:當聲部的數(shù)目多于和弦音的數(shù)目,需要重復時,三和弦應根據(jù)根音優(yōu)先、五音其次、三音最次的原則,除了一些例外(例外將在后面一一介紹)。
(2) 保持各聲部線條通暢,盡量使每個聲部都有一定的旋律性(那些和聲性樂器,及一個樂器演奏多個聲部的,如鋼琴、吉他除外)。
(3) 注意各聲部的分工:高聲往往是旋律聲部,重要性自不必說。(當然,也常常有次要聲部在主旋律之上的情況。) 內(nèi)聲部較為平穩(wěn),略有旋律性。(還要注意演奏內(nèi)聲部的樂器本身的特性。) 低聲部除了旋律性外,要注意給音樂以穩(wěn)定的低音的感覺,如果低音流動的象主旋律,就很可怕了。(低音線條不一定比主旋律流動的慢,但不是同一種流動方式。)低音也不能象內(nèi)聲部一樣平穩(wěn)而缺乏跳躍。一般情況下,低音在樂曲的開始是較平穩(wěn)的,到了***和結尾處,常有四、五度的跳進,來增強和聲的推動力。具體的處理方法不能在幾句話中完全說清,后面的內(nèi)容中還有詳細介紹。總之,好的聲部寫作中的高聲部、內(nèi)聲部和低聲部應該是不能隨便互換的。
(4) 八度平行在兩個獨立聲部間是不允許的,除非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獨立聲部,而是同一聲部的八度重復。五度平行在通俗音樂中不受***,但應注意,五度平行是和西方古典音樂格格不入的,它是另一種效果,你的作品是否需要的正是這種效果,而不是聲部寫作中的失誤。
(5) 盡量避免不適當?shù)穆暡拷诲e:聲部交錯是指原先在下面的聲部跑到其上聲部的上面了,這樣的聲部進行,使聲部本來的線條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