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選自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組,本組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別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本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周恩來,在親眼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后,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課位于本組教材的第一篇,意圖是引導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本組其它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學法基礎和感情基調。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依據(jù)新課程理念,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品味語言,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四、說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在本課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讓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五、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感知文本,體驗情感,經過合作交流,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在學習中滲透“讀——思——議——悟”的學法!
六、教學時間及教材處理:
本文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課文思路,學習(1——8)自然段,體會文章情感。第二課時:學習(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聯(lián)系實際,樹立遠大志向。
七、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導課激趣
1、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上課時,我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說: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在飛機遇險的時候,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傘包送給一個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誰嗎?有這樣一個人,不僅全中國的人愛戴他,全世界的人也愛他,在他逝世的時候,聯(lián)合國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誰嗎?有這樣一個人,他在12歲時就說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話,你知道他是誰嗎?【通過教師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吸引學生的興趣,自然引出本文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齊讀課題,談談你對課文題目的理解,師做點撥:“崛”是興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ǘ⒊踝x課文,整體感知
1、借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初讀課文時,一、要求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拼讀生字,通過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詞語意思,把課文讀通順,讀準確。二、-觀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記住它最容易。【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嚷”讀后鼻音,“懲處”中“懲”讀二聲,“處”讀三聲,“范”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巡”中的撇點不能寫成半圓,通過老師的示范,學生的抄寫,即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又扎扎實實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由“讀到認到寫”的任務】。
2、 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哪幾件事?并找出相關段落。引導生以“地點、人物、事件”為線索進行概括,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理清課文結構,明確: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三件事。1、周恩來來到沈陽,與伯父的對話(1~6)2、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目睹婦女受人欺凌卻無處說理。(7~8)3、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具@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
。ㄈ、初步探究,把握脈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以“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培養(yǎng)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點:我拋出問題: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文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這個詞在文中出現(xiàn)幾次?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自己讀課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關鍵詞“中華不振”,在文中出現(xiàn)2次,進而引導生劃出句子
2、比較閱讀,交流發(fā)現(xiàn):讓生反復閱讀兩個句子,比較兩處出現(xiàn)的“中華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過仔細比較閱讀會發(fā)現(xiàn):第一次的“中華不振”是由伯父告訴周恩來的,第二次的“中華不振”是由周恩來自己親身體會到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的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3、默讀課文,交流感受: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三四年級學生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通過讓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劃出相關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過交流,有的同學會說:我從伯父的話語中能感受,有的會說:從婦女的哭訴中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通過讓生讀課文,找句子,談感受,加深對“中華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體會當時周恩來的心情,理解周恩來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讀課文,體驗情感
1、角色朗讀,把握情感: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對學生讀得不到位的地方,師給予及時的指導:例如,當讀到“為什么? 那又是為什么呢?”這句時,要引導學生讀出周恩來不解、追問的語氣,體現(xiàn)他對這些事情的關注;讀到“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外國人卻可以,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這句話時,要引導學生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xiàn)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就ㄟ^角色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人物的內心,感受周恩來第一次聽到“中華不振”時疑惑的心理,進而理解周恩來后來為什么會不聽伯父的話,闖入租界,為第二部分的教學做下鋪墊】
2、發(fā)揮想象,深入體會:請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邊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中國巡警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聯(lián)系人物當時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切身體會“中華不振”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途徑。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想象,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鳴】
。ㄎ澹、小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因為“中華不振”,周恩來在年少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請同學們課后搜集相關資料,體現(xiàn)“中華不振”的事實,并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課激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上課一開始,我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華
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圖片,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飽受凌辱的圖片,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的圖片”,讓生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是什么樣的感受?然后讓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進一步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侵略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通過師播放的觸目驚心的畫面及生口中敘述出的事實,讓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深刻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二、精讀課文,體驗情感
1、請學生朗讀(9~16)自然段,思考:周恩來親眼目睹了“中華不振”的事
實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導生抓住關鍵詞“沉思”
2、交流體會:從“沉思”一詞中,你讀到了什么?這一問題的設置,關鍵是
讓生體會到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并非一時沖動,而是經過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引導生抓住“清晰而堅定”進一步體會!
3、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請同學們想象: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么?讓生
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通過學生的朗讀、想象和練筆,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潛能,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殺學生的想象】
4、比較閱讀,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何不同?通過
生自己的比較、體會,引導生明白:為明理、為做官、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lián)系起來,進而感受到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三、 聯(lián)系實際,暢談感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學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升華情感!就ㄟ^交流,讓生明白,人不能僅為自己活著,應該活得更有意義些,引導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明確遠大的方向!俊
四、讀寫結合,練筆實踐
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閱讀、寫信等多種渠道,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長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親人或小伙伴的成長故事。然后用講故事、寫文章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就ㄟ^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感受他人成長經歷的同時,也汲取營養(yǎng),獲得啟示,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以上是我對本文的教學設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