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并將其號碼寫在題干的相應位置。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應該是( )。
A.神學和哲學
B.哲學和心理學
C.哲學和倫理學
D.倫理學和心理學
2.狼孩的故事說明了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發(fā)展的(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3.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D.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不能起到主導作用的
4.教師的個人效能感隨教師教齡的增長呈現(xiàn)出( )。
A.上升趨勢
B.下降趨勢
C.先升后降趨勢
D.先降后升趨勢
5.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漸進,這是因為( )。
A.學生只有機械記憶的能力
B.教師的知識、能力是不一樣的
C.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D.教育活動完全受到人的遺傳素質的制約
6.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 )。
A.練習法
B.講授法
C.談話法
D.發(fā)現(xiàn)法
7.對個別學生的教育( )。
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體活動來教育
C.是同集體教育相輔相成的
D.主要是對較差學生的教育工作
8.課外活動不包括( )。
A.社會活動
B.科技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選修課
9.反映一個國家配合政治、經濟、科技體制而確定下來的學校辦學形式、層次結構、組織管理等相對穩(wěn)定的運行模式和規(guī)定,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學校教育制度
C.教育體制
D.學校領導制度
10.德國至今從小學到大學仍把宗教課列為必修課,這是教育內容受( )制約的標志。
A.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水平
B.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
C.文化傳統(tǒng)
D.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水平
11.我國于1862年在北京的( )首先采用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
A.奏定學堂
B.南洋公學
C.鄉(xiāng)學
D.京師同文館
12.教師職業(yè)最大的特點在于職業(yè)角色的( )。
A.系統(tǒng)化
B.專門化
C.復雜化
D.多樣化
13.允許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跳級,體現(xiàn)了( )原則。
A.啟發(fā)性
B.直觀性
C.因材施教
D.鞏固性
14.明代以后使科舉考試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
A.八股文
B.程朱理學
C.“四書”、“五經”
D.六藝
15.實施義務教育需要一系列的辦法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
A.辦學經費和設備
B.辦學經費和師資
C.基礎設施和師資
D.經費和設施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至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入題干的相應位置。錯選、多選、漏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10分)
1.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教育”活動的本質區(qū)別是( )。
A.社會性
B.生產性
C.實踐性
D.意識性
E.科學性
2.小學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現(xiàn)在( )。
A.導向作用
B.激勵作用
C.指向作用
D.評價作用
3.文化發(fā)展對學校課程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 )。
A.內容的豐富
B.增強國家對課程改革控制權
C.課程結構的更新
D.為課程改革提供的物質基礎
E.課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4.小學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內容
D.德育方法
5.下列說法中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是( )。
A.方法科學
B.家長對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fā)、文化學習
D.不能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分支
三、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小學教育的對象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__________作用。
4.德育過程是__________社會化與__________個體化的統(tǒng)一。
5.課外活動是__________的特定范疇。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教育
2.課程計劃
3.科技活動
4.研究能力
五、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簡述近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特征。
2.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
3.簡述課外小組活動的特點和組織。
4.簡述當代教育學發(fā)展的特點。
5.學生學習的特殊性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15分)
某小學五年級一女生把一男同學向其表達“愛慕之意”的情書交給了班主任,班主任認為,要嚴肅處理,“殺一儆百”,于是在班會上把這封“情書”公之于眾,結果導致了該男生的休學。
請用所學的德育規(guī)律、德育原則分析該案例。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的是赫爾巴特。他于1806年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學》,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2.C
【解析】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xiàn)出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狼孩的故事正是違背了個體發(fā)展的階段性。由此可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發(fā)展的階段性。
3.C
【解析】該句是教師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
4.A
【解析】教師的個人效能感隨教師教齡的增長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因為隨著教師經驗的不斷豐富,教師的自信心也在不斷增強。
5.C
【解析】略。
6.B
【解析】主要的教學方法有練習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講授法。
7.C
【解析】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也包括了對先進生和后進生的教育,需要和集體教育結合起來。
8.D
【解析】選修課不屬于課外活動,它屬于課堂教學。
9.C
【解析】考查教育體制的含義。
10.C
【解析】略。
11.D
【解析】我國于1862年在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
12.D
【解析】職業(yè)角色是相對單一的,而教師職業(yè)卻具有多種角色的特點。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3.C
【解析】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有差別地教學。
14.A
【解析】明代以后規(guī)定八股文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
15.B
【解析】經費影響著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師資影響教學質量,所以二者是實施義務教育最重要的條件。
二、多項選擇題
1.AD
【解析】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故其本質區(qū)別是社會性和意識性。
2.ABD
【解析】小學教育目的的主要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導向作用;(2)激勵作用;(3)評價作用。
3.AC
【解析】文化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發(fā)展對學校課程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的豐富和課程結構的更新。
4.ABCD
【解析】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5.BCD
【解析】略。
三、填空題
1.六七歲至十一二歲的兒童
2.語言
3.主導
4.個體品德、社會思想道德
5.教育學理論
四、名詞解釋
1.教育: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
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2.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3.科技活動:這是學習現(xiàn)代科學技術知識,進行各種科技實踐性作業(yè)的活動。
4.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的能力,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發(fā)現(xiàn)性的心智、情感主動投入的過程。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840年以后,我國的小學教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發(fā)展變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的性質。
(2)學制改革逐漸向世界其他國家靠近,采用修業(yè)年限為6年的“4—2”學制。
(3)逐步明確小學教育是為培養(yǎng)合格公民打基礎的教育。
(4)從小學堂到小學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2.【答案要點】
(1)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
(2)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學習。強調小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發(fā)展中心,突出學校學習與學生經驗的聯(lián)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強化課程的彈性,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主性。在嚴格執(zhí)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由空間,依據本地區(qū)和本校實際情況決定校本課程方案。
3.【答案要點】
(1)小組活動是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
(2)小組活動的特點是:小型分散,便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能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學生的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3)小組活動在層次上有校級的和年級或班級的。小組人數(shù)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參加者的愿望而定,一般10~20人為宜。小組成員應為對該項活動有興趣的學生。小組活動要制定活動計劃,有固定的活動日和活動時間,有輔導員的具體指導,有嚴格的紀律制度。小組活動的成績可以通過匯報、展覽形式展示出來,以鞏固成果和推動活動的發(fā)展。
4.【答案要點】
(1)教育科學體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論異彩紛呈。
(3)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結合日益緊密。
5.【答案要點】
與環(huán)境對個體自發(fā)的、零碎的、偶然的影響相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由此也決定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xiàn)在:
(1)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qū)別之一。
(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所規(guī)定了的活動。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2)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
②要實現(xiàn)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