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其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多選、不選或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20分)
1.( )目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
A.應用
B.分析
C.綜合
D.評價
2.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 )的功能。
A.培養(yǎng)動機
B.激發(fā)需要
C.促進和維持
D.培養(yǎng)紀律
3.為心理評估搜集數(shù)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是( )。
A.心理測驗
B.心理分析
C.心理輔導
D.心理咨詢
4.在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中,( )代表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識
B.領會
C.應用
D.分析
5.生理自我的基本成熟是在( )左右。
A.4歲
B.3歲
C.5歲
D.7歲
6.將學業(yè)的成敗歸因于個人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是指歸因于( )。
A.能力
B.運氣
C.任務難度
D.努力
7.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提出者是( )。
A.布魯納
B.維納
C.苛勒
D.奧蘇伯爾
8.下列內(nèi)容中不能發(fā)生遷移的是( )。
A.性格
B.氣質(zhì)
C.能力
D.情感和態(tài)度
9.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zhì)意義,需要變換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其中本質(zhì)屬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質(zhì)屬性可有可無,這在心理學中稱為( )。
A.比較
B.變式
C.概括
D.直觀
10.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是蘇聯(lián)心理學家( )。
A.維果茨基
B.加里培林
C.加里寧
D.贊可夫
11.經(jīng)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納
C.桑代克
D.華生
12.當學習者意識到他不理解課的某一部分時,就會退回去重讀困難的段落,放慢速度,這屬于元認知策略中的( )。
A.計劃策略
B.調(diào)節(jié)策略
C.監(jiān)視策略
D.組織策略
13.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學會用繩子打結不屬于問題解決,其理由是( )。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動太簡單
B.它不必克服認知障礙
C.它不是在人的頭腦內(nèi)完成的
D.它不需要復雜的認知活動
14.由個體內(nèi)在需要引起的動機是( )。
A.高尚動機
B.內(nèi)部動機
C.低級動機
D.外部動機
15.內(nèi)化指在思想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 )。
A.認知結構
B.價值體系
C.觀念系統(tǒng) .
D.策略框架
16.( )是指輔導教師設身處地去體會受輔導學生的內(nèi)心感覺,進入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之中。
A.關注
B.尊重
C.真誠
D.同感
17.對程序教學貢獻最大的是( )。
A.斯金納
B.布魯納
C.布盧姆
D.加涅
18.( )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教材
D.課程表
19.我國學者廖世承編寫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于( )出版。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0年
20.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
B.專家型教師有完善地維持學生注意的方法
C.專家型教師往往較注意課堂的細節(jié)
D.專家型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策略
二、填空題(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21.20世紀40年代,__________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性以及生理衛(wèi)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
22.小學班主任的職責是__________。。
23.智力超常兒童是指智商超過__________的兒童,智商低于__________的兒童被稱為弱智兒童。
24.關于遺忘產(chǎn)生原因的解釋有許多學說,比如,__________、干擾說、同化說和動機說等。
25.班杜拉認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的成敗經(jīng)驗,同時,__________也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6.從遷移的角度看,合理編排教材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__________、一體化、__________。
27.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是__________。
28.道德情感從表現(xiàn)形式上盾,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種。
29.各種__________都可以看作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典型例證。
30.交互式教學主要是幫助__________的學生閱讀領會。
三、簡述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1.簡要說明20世紀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成果。
32.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33.怎樣理解品德的定義?
34.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35.簡述意義學習的條件。
四、論述題(共15分)
36.分析學與教互動活動中的三種過程。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因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內(nèi)容,并需要基于準確標準的價值判斷。
2.C【解析】根據(jù)對課堂管理的解釋,應選C。
3.A【解析】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搜集數(shù)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
4.C【解析】這一目標是在對材料進行深入加工基礎之上遷移到新情境中的過程,因此,代表了較高水平的理解。
5.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6.D【解析】四個選項中屬于個人內(nèi)部因素的是能力和努力,而能力是相對穩(wěn)定的,努力因素是隨主客觀條件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7.D【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清晰性、穩(wěn)定性、概括性、包容性、連貫性和可辨別性等特性都始終影響著新的學習的獲得與保持。
8.B【解析】幾乎所有習得經(jīng)驗都可以以各種方式發(fā)生遷移。四個選項中,氣質(zhì)不是習得經(jīng)驗,所以不能遷移。
9.B【解析】題干是對變式概念的解釋。
10.B【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階段形成理論。
11.A【解析】巴甫洛夫從生理學的角度,經(jīng)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了條件反射現(xiàn)象,提出了該學說。
12.B【解析】元認知調(diào)節(jié)是根據(jù)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并及時修正、調(diào)整認知策略。
13.C【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nèi)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14.B【解析】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的源自于學習者自身內(nèi)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為依據(jù)可將其劃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15.B【解析】根據(jù)內(nèi)化概念選B。
16.D【解析】題干是對同感的解釋。
17.A【解析】斯金納論證了程序教學的心理學原理,使其更科學。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細節(jié)的糾纏。
二、填空題
21.弗洛伊德; 22.對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fā)展全面負責; 23.140,70;24.痕跡衰退說;
25.個體自身行為,歸因方式; 26.結構化,網(wǎng)絡化; 27.記憶術;28.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29.發(fā)明創(chuàng)造;30.成績差。
三、簡答題
31.(1)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并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理解所學內(nèi)容的意義,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
(4)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
(5)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
32.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shù)目缍龋@樣才能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33.品德是道德品質(zhì)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xiàn),是個體依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行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個體的內(nèi)在需要的復雜過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指認識與行為的統(tǒng)一。
34.(1)指導教學模式;(2)程序化教學模式;(3)完形訓練模式;(4)交互式教學模式;(5)合作學習模式。
35.(1)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
(2)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shù)恼J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lián)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四、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學習過程。
指學生獲得、保持和應用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的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這一過程,這些研究結果構成了學習/動機理論。各家各派學習理論之爭也都集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解釋上。
2.教學過程。
指教師把知識技能以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比起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學理論。
3.評價/反思過程。
這既可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又可貫穿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中。
它是對學習和教學效果進行的測量、評定和反思,以求進一步改進的過程。
這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并且通過學習過程而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